【学术达人】杨毅

时间:2025-06-04浏览:16

杨毅

202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保送院校:深圳大学

一、见贤思齐  “退而织网”

大一初始,我对专业也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看到了学院保研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就带着一丝迷茫与憧憬申请加入了独秀班,而读研也成了我的梦想。

在进入独秀班后,我意识到,仅仅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动手实践非常重要。于是,我自荐加入了黄一平老师的机器视觉测控团队。

二、问题是成长的阶梯

在实验室的日子里,首先接触的是STM32单片机。刚开始看着长长的代码,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我就去请教黄一平老师,他给出软件相关经验及常用的解决方案,帮助我解决难题。

在后面的日子,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对PCB的八大布线方式的学习,让我掌握了绘制4层PCB板的能力;STM32各个模块的代码编写,模块之间不产生冲突等等。

我参与了多功能测试仪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以及多种开发板的PCB制作与调试等。从基础的模块电路设计,到嵌入式系统开发,都是我亲手实践过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电路虚焊与硬件端口冲突等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耐心。

三、锲而不舍,水到渠成

大二,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由于参赛经验欠缺,只获得了省赛的成绩。但我并没有气馁,把心思集中在探索提高上,从原有的只会模块化单片机代码的编写,提升到软硬件设计兼具的水平。

在大三,我积极参与了智能送药小车、小车跟随系统、二维旋转步进云台等比赛项目的训练。里面涉及新的TI单片机、设计新型电路板,对于我们都是极大的挑战。我们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所幸,队友们都在互相打气,决定“背水一战”,为后面的成功打下基础。

有了扎实的基础和参赛的经验,我们沉着冷静参赛,正巧比赛出现的问题是备赛阶段遇到过的难题,我们把问题解决并优化,任务的实现都远超标准,最终取得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的成绩。

四、时间在哪里,成就在哪里

研究是深入理论和探索未知领域的途径,我享受着每一次的研究经历。记得有一次,中午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再次走出实验室时,很震惊的感叹道,天怎么就黑了!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有了把实践过程写成论文的打算,把智能小车的常用模块知识基础,如IIC通讯协议、颜色识别、二维码识别、SPI总线、soildworks的建模设计等等知识进行总结,我写成了论文《基于多传感融合的高效智能搬运机器人》,发表在《信息记录材料》。

期间参与省级“大创”一项,在团队中主要负责代码的撰写和调试,和队友们搭建了智能车,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组合惯性导航竞速智能车》,并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