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宣传册

我校从1988年开办电子专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富有成效的办学历程,以其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载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工科教育的史册。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 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22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和高工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在读博士4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广西教学名师1名,广西“百人计划”2人,广西优秀教师资助计划1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广西师范大学B类漓江学者2人。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 位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列入2011—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划建设的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电路与系 统》是自治区重点学科。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计算机软件与通信工程”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数据挖掘与信息安全”广西重 点实验室;“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实验 室”、“非线性电路与光通信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研 究中心”获得广西高校重点创新平台”;“智能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是桂林市级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是自治区教育厅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与中国电子 科技集团公司第34研究所共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 地;优利特联合培养基地。电子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设有人工智能、制动控制、工业4.0、信号与信息处理、集成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FPGA与CPLD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等五大类共二十多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和一个研究生电子综合设计实验室。

学院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文理基础学科强的优势,形成了富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已被认定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的成果。近年来,我院研究生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杯,等竞赛中取得累累硕果,每年都会获奖十多项。

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余项,成功完成了“竹砧板加工全程机械化生产线技术集成与示范、太阳能并网和离网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智能卡片拷贝烧写器技术等30余项 产品,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

一.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初试考试科目复试笔试
考试科目
备注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46电子技术(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
1.C 语言
2.信号与系统
不接受同等学力
01.非线性电路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
02.光纤通信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
03.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
04.信号检测与自动控制
05.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初试参考书目1、杨素行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 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1 2、康华光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 5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1、谭浩强著《C 程序设计教程(第 2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6
2、吴大正著《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 4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学制

3年

专业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科专业简介:

本一级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等电子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和应用方向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获得了“智能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桂林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计算机软件与通信工程“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此外还先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 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西高校重点创新平台,自治区教育厅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养平台。

在理论研究方面已形成了如下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非线性电路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研究。该方向追踪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在 DC-DC 开关电路、光伏发电逆变电路与控制电路、电力系统、永磁同步电机、计算机网络拥塞控制和生物神经网络的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近 10 年来,在国际 SCI 核心刊物和国内重要期刊和其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100 余篇,被 EI 收录 60 余篇。

2.光纤通信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研究 OCDMA 系统的地址编码理论和 OCDMA 系统模型及其性能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已在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被 SCI 和 EI 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50 余篇。

3.信号检测与自动控制:该方向目前主要从事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号检测和微机控制的研究与开发,承担多项信号检测、光机电一体化控制研究开发的纵向和横向课题,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4.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主要研究医学信号/图像处理和工业检测/识别相关图像处理及其应用。 例如病态嗓音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眼底图像的分析,竹制品胚料缺陷自动检测等,以及非线性信号处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研究,已在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10 余项,取得较好研究成果

5.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系统集成芯片(SOC)设计方法研究、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RFIC 部件及电路设计技术研究等作为应用开发研究的重点课题进行攻关,已在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70 余篇,已取得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初试考试科目复试笔试
考试科目
备注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
②201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6电子技术(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
1.C 语言
2.信号与系统
不接受同等学力
研究方向:
电子与通信工程
初试参考书目1、杨素行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1
2、康华光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 5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复试笔试参考书目1、谭浩强著《C 程序设计教程(第 2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6
2、吴大正著《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 4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学制

3年

专业名称

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于 1988 年开办本科电子专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富有成效的办学历程。1990 年获得的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授权学位点,是广西高校中该学科最早获得硕士授予权的单位。长期以来,通过凝炼学科方向,培养师资队伍,产学研结合,本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获得了“智能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桂林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计算机软件与通信工程”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此外还先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西高校重点创新平台,自治区教育厅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养平台。办学二十年来,本学科的专业人员主持和参与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 项,省部级科技鉴定成果 2 项。

近 5 年来,本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7 项,科技部项目 2 项,省部级、厅级和横向科研项目 3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 250 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 SCI 和 EI 收录120 余篇。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近年来,成功完成了高精度磨线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电脑自动扭线剥线机控制系统设计、光纤器件同心度自动化检测仪等 20 余项产、学、研项目,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2010 年始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授权,2011 年开始招生。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集成电路设计、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光机电一体化控制、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光电信息与节能电子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等。

    

二 学院导师简介

李传起 教授,男,1964年11月生,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至2006年4月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等单位进修和访问研究。自1991 年8 月起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任数理学院院长,2009年9月-2017年3月任广西师范大学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同时兼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南京市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学会理事,《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委。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纤通信OCDMA网络技术。近年来在OCDMA系统地址码设计领域取得系列性的创新研究成果,建立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地址码设计理论体系。设计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先后被邀请出席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通信学术大会,3次被聘为分会场主席。


科研工作

李传起教授先后主持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项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光学与光子技术实验室研究专项、OCDMA系统多维地址码设计及FBGs编解码实现研究、OCDMA 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光码分多址系统 FBGs 编解码技术研究、光码分多址系统地址码结构研究、激光光束分析系统研制、光子对周期性空间信息的记忆与再现研究、OCDMA 系统 FBGS编解码器研究。在《Physics Letters A》、《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光学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9篇。出版专著《光纤通信OCDMA 系统》,科学出版社ISSN:978-7-03-022465-1

罗晓曙博士,二级教授,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名师

198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学本科毕业,同年8月到广西师范大学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9月~1998年 6月到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攻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2003年6月到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攻读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被选入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2年被评为广西教学名师。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非线性电路理论及应用;工业自动化控制;数字图像处理。

科研工作:1996 年至今从事非线性电路理论及非线性系统控制、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工业自动化控制、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与应用成果。主持完成 了 5 项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省部级合横向科技开发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 8 项(其中主持 4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Europhysics Letters》、《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Chaos》、《Chinese Physics Letter》、《Chinese Physics》、《物理学报》、《通信学报》、《自然科学进展》、《电子与信息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中国高等教育》等和其它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被 SCI 和 EI 收录 130 余篇,出版教材 2 本,学术和著作 4 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其它专利 50 余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较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在国内外重要录期刊上他引1200 余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研究生中,有近二十人分别考上了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

学术兼职:受邀为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Physics Letter A》、《ISA Transactions》、《European Physical Letter》、《Nonlinear Dynamics》和国家自然科学一流核心刊物《中国科学》、《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和《物 理学 报 》、《电 子 学报 》等二十余种刊物的论文审稿专家,近二十年来评审 学术论文300余篇。担任多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西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宋树祥 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智能检测与自动控制、数字信号与数字图像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技基金项目2项,广西教育厅项目1项,桂林市科技计划项目7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研究开发项目5项。完成了“太阳能发电 控制器设计”、“惯性姿态方位参考系统”等项目。在国内学术期刊和国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0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7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5项,授权12项。

胡维平 教授,博士,澳洲西澳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的自适应分解方法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医学信号分析和诊断新方法研究。主持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曾主持完成了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 项,以及主持完成了广西教育厅资助项目 3 项(包括一项教改项目)。在国际会议、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 EI 收录 5 篇。

邹艳丽 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电路系统的混沌控制与同步、复杂网络的控制与同步、电力网络稳定性与级联故障等。2010 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SCI收录12篇 、EI收录10篇 。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的审稿人。获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3 次。

曾上游教授,留美博士,硕士生导师。担任数个SCI收录刊物特约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复杂网络、生物信息处理和生物芯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其他项目若干。在国际国内SCI收录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一项,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5篇,还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神经科学杂志,影响因子3.98的美国“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发表论文被国际国内刊物引用300余次。

韦笃取 教授 ,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线性电路、电机、电力系统和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与控制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噪声作用下复杂网络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多电机复杂网络模型的混沌行为与连锁故障关系分析和控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分布式发电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 Europhysics Letters,Physics Letter A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50多篇。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

Frank 蒋 教授,博士,广西第二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广西师范大学B 类漓江学者,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自适应学习机制及其在复杂信息安全系统中的检测应用、可升级扩展(Scalable)的基于移动云网络的大数据(Big Data)安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澳大利亚国防部基金项目1 项,新南威尔士州年轻科研奖金 2 项,参与一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以及 3 项横向项目与澳联邦银行和泰雷兹集团(Thales Group),发明一项澳大利亚专利。至今吸引研究经费共约 300 万人民币。在基于生物的智能算法方面,2006 年曾获得加拿大温哥华 NOMs 国际会议的 IEEE-IFIP 最佳学生论文奖,入围 2012 年 CEC 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比如《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ystems Management 》 , 《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 》 , 《 Physics Letters A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Network and Systems Management》。参与组织 IEEE 旗舰国际会议如 WCCI2012, WCCI2014 以及 BESC2014,BESC2015, DSAA2014, IB2COM,并发表论文在 NOMs 会议,Fuzzy-IEEE, TrustCom, WCNC2012, ICDM2014, AAAi2015 等会议。

肖琨 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职国内著名通信企业,2011年入职广西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无线移动通信理论和标准研究,曾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目标分类与识别、移动衰落信道、移动性和无线资源管理、3GPP RAN4 GROUP等领域从事过深入的研究,目前主要在无线EH协作通信领域开展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军事电子预研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在IET Communications、IEIC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核心期刊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2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40多项;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2项。多次参加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际标准和学术会议,为2017和2018年度IEEE ICCSN技术委员会成员。

曾庆科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教授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应 用》《电子线路 CAD(Pspice 程序应用)》《Protel 设计与应用》等课程。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 究课题三 项,获得 的教学成 果奖励三项 。近五年 来作为第 二负责人参与 的科研项 目五项。 在国内外 公开发行的 刊物上发 表的论文 四十多篇,其中有发表在《Solid-State Electronic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中国科学》等核心刊物上, 多篇被 SCI、EI、CA 收录。

李廷会教授,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特性研究、智能计算。正在主持市级科技项目一项、横向项目两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各一项。在 Applied Physic Letters、Optics Letters、Applied Surface Science、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等高影响因子国际刊物上发表 SCI学术论文 20 多篇。

朱勇健,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电检测、三维测量、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计划项目,并重点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 863 计划项目,在国际国内著名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等杂志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10篇,EI收录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并获得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多次参加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刘俊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第三批“百人计划”入选者,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优化设计及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为中国计算机协会推荐发表的期刊和会议;申请、参与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担任多个国际期刊、会议的审稿人,并与多个国际、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较好的合作关系

黄植功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印制绕组电机设计、电机优化设计和控制信息与信号处理。先后讲授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设备维护训练、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子测量技术、机械设计、机械 制造、机械制图、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以及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课程。《信号与系统》的校重点课程建设主持人,并先后独立进行并完成了印制绕组电机设计软件、低速电动轮毂的设计、日本汽车暖风机国产化、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产品开发、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设计软件的开发、印制绕组无刷直流电机的研发等。先后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 10 多篇。

蒋品群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复杂性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数字水 印技术、信号检测与自动 控制、非线性电路理论与 应用、混沌控制与同步 、复杂网络的演化与同步 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各 1 项,参与完 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 1 项,获广西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 项,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 20 余篇,研究成果 多次被同行引用,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还应邀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大学物理》等期刊审稿。

夏海英 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运动目标检测,和谐人机交互等方向的科研工作。担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6项,完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教育厅项目1项,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项,作为重要参与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中细胞轮廓变形分析和细胞三维重建的研究工作,完成区级教改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

李自立 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频及超高频地波雷达信号的海洋遥感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参与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重大项目“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国家“863”计划资助的课题“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超高频海洋回波特性观察与建模研 究”的研究工作。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后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北部湾海洋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及一项校级科研项目。已在《电子学报》、《电子信息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5 篇,其中 EI 源刊三篇。

牟向伟 副教授 ,工学博士, 2012年2月至今在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农业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工程测试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2005 年以来作为甘蔗机械课题组成员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现代产业体系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 8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广东省科技厅技术鉴定科研成果 3 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EI 收录 5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2 项,获发明专利公开 1 项。

苏检德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学院电子实践教学部主任,长期从事实验教学与研究,主讲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设计》、《低频电子线路》、《电视原理》、《嵌入式实验与开发》、《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等本、专科课程,组织并指导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 2003-2009 年间全国一等奖 2 个,二等奖 8 个, 广西区一等奖 21 个,二等奖 22 个。在国内各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应用,主持研究项目有“大 LED 电子显示屏”, “制衣公司生产线显示屏”

王文延 副教授,工学硕士学位,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通信教研室专任教师,澳大利亚国防军事学院(ADFA)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通信信息图像编码、信息无损压缩,信息编码。科研方面,致力于通信信息编码领域的理论研究及验证研究,在图像研究领域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 2 项。第一主编出版专业教材 1 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12 篇,其中外文论著被 SCI、EI Compendex 等收录 6 篇,中文核心期刊 3 篇。

朱君 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器件设计与研究,包括光子晶体光纤微机电系统,光电传感器等。参与河北省基金 2 项,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后主持校级项目 2 项,已在《中国科学 英文版》、《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22 篇,其中 SCI、EI 源刊 17 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1 项,申请发明专利 5 项

罗玉玲 副教授,工学博士,2013 年 6 月至今在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及其嵌入式系统实现与优化设计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同国际、国内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厅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广西教育厅重点项目 1 项、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 项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 SCI 收录 5 篇,EI 收录 10 篇。

贤燕华 讲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非线性电路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现研究方向为并网逆变器建模和鲁棒控制研究。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主持 1 项校级项目。在《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进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等重要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录 3 篇,核心 7 篇。

黎海生 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 B 类漓江学者,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量子图像处理、量子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期刊论文 4 篇,EI 检索论文一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和多项省部级项目,获得江西南昌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授权发明专利 1 项。

彭慧玲 讲师,工学博士,2017 年 1 月起在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方向的研究工作,同国际、国内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国家 973 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 SCI 论文 6 篇。申请国家专利 7 项,授权专利 4 项。

李全福 讲师,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2017年6月起在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低维碳材料的制备、石墨烯传感器以及微纳器件模型仿真的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实验经验,并与多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刘林生,兰州大学工学博士。2007年9月至2017年5月先后在法国巴黎国家科研中心光子学与纳米结构实验室、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希腊国家研究与技术基金会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工作。2017年5月起在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单光子探测器、THz 天线、激光器与SiC功率器件等)、液相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制备与器件、超级电容等。同国际、国内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主持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重点类)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和面上)、中国科学院重大JG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际著名刊物 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物理学报》和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刊物发表论文22篇,合作专业著作1 章,其中第一作者发表9篇,SCI2篇,EI5篇,被引用超过270次。

祝常健,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现在在多媒体计算与通信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特别是在3D视频的数据采集和计算机图形学开展深入研究。在3D视频信号采样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已在重要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MultimediaSystems》,MMM,ICASSP及ICIP等。

何富运,讲师,东南大学工学博士。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国内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现主持广西教育厅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区科技项目、桂林市科技局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授权1项。


三、科研成果和产学研成果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合作开发项目1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省级青年科技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大型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近年来,学院科技人员发表三大索引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及其它专利30余项。此外,我

院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与有关电子信息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发展,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全自动光纤插针同心度检测仪,跆拳道竞技电子计分仪,空调节能智能控制器,无线集中抄表系统等10余项产品,大部分已得到成功的应用。

         


四、奖助学政策
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研究生享有多项学业奖助政策:
1、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 6000 元。
2、国家奖学金:获奖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 20000 元,根据国家规定的比例评选。
3、学业奖学金:获奖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 3000-10000 元,按一定比例分等级评选,覆盖面达 70%。
4、学校、学院或社会捐助性质的为研究生设置的其他类奖助学金(如华藏、孝廉奖学金等)。
5、学校、学院和导师为研究生设置“助教”、“助管”和“助研”岗位(统称为“三助”岗位),承担“三助”岗位工作的研究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岗位津贴。
6、奖助学金的具体实施参照国家、自治区及我校奖助学金评选管理办法执行。


五、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电子工程学院倡导建立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在第四十四届校运会中教职工获得(学院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本院学生每年都会举办和参加各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与院内文化活动。例如:科技文化节活动,元旦晚会,气排球比赛,啦啦操比赛,篮球比赛等。本院学生多年来在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科技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华为杯电子设计大赛上有均有出色表现,屡获嘉奖。


六、学院就业特色

学院自成立以来,根据本专业特点,对研究生培养始终坚持紧密结合社会的培养方法,从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工程人才。近3年来,培养了一批在华为、中兴等高科技公司进行技术研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截止到每年8月底,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2%,2014届就业率为95.35%,2015届就业率为100%,2016届就业率为96.61%,2017届就业率为94.9%,截止到每年10月份,近几年的就业率全部为100%,就业形势良好,受到学校的表彰


七、联系方式:
(一)电子工程学院网址:hhttp://www.ee.gxnu.edu.cn/
(二)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育才路15号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邮政编码:541004
(三)联系电话:0773-5808283 覃老师
(四)电子信箱:56699879@qq.com

点击数: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