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通信工程专业
保送院校:湖南大学
在本科四年中,“保研”和“全国一等奖”这两个目标一直支撑着我努力拼搏。我以此为动力,努力掌握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来不断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学习不落下,将所学的知识打深打牢。在课堂上,我总是坐到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听讲,为的是能更专心地聆听到老师所授的内容。课后为了保证学习效率,我总是第一时间将作业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上的知识我们不能只通过书面练习来学习,更需要其他的方法进行提高。我个人体会,掌握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掌握一些基本理论之后马上亲自动手实践验证。
在动手实践之前,我会提前制定一个具体的参数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比较理想化并且难实现的,也可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调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个人而言,最好的解决思路是软、硬件分别进行排查,从局部到整体一点点解决问题;从硬件的合理性到代码的逻辑性逐步进行优化,将相应的参数指标一点一点地提升并最大程度实现或接近当时的目标。
毫无疑问,实现指标是一个痛苦而且费时费力的过程,经常出现努力了很久,依旧是原地踏步的情况。幸运的是,彼时还是大一的我,被我的师傅——17级的刘虔前师兄“拐”进了由廖志贤、黄国现老师指导的能源互联网与智能控制组,从此,开启了我的科研竞赛之路,两位导师对待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高标准的要求不断激发的我的科研潜力。自我进入能源互联网与智能控制实验室以来,因为赶项目进度熬夜到深夜成为了家常便饭。然而“当前面99次尝试的失败最终得到第100次的成功时”,之前付出的这些经验和知识就像宝贵的财富一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里面。当我面对不同层次的难题时,这些经历往往能让我在解决其他难题的时候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经验。
参加竞赛起步是艰辛而又充满意外的,第一次参赛由于自己能力的欠缺,使我在竞赛的几天时间里毫无解题的头绪,最后只获得了“成功参赛奖”。
但也正是这个“成功参赛奖”,激发起了我心中不服输的信念。之后的时间里,我再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变得一蹶不振,总是迎难而上并且继续坚持下去,同时加大力度不断提升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课程排得再满,即使学习的任务再重,即使自己已经身心俱疲,这股不服输的信念始终支撑着我不断前行。
感谢这股不服输的信念,以及那两个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让我在大学三年的学习和科研竞赛中,在面对一点小小的成就之时不会过分骄傲自满;在遇到一些挫折时,也不会否定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实验室中做项目